《中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文章来源: 作者:朱晓琳 责任编辑: 500APP官方下载:2023年05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 中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单位:500APP官方下载

课题负责人朱晓琳

课题批准号LGX2022002

课题组主要成员:高敏  李春峰 沈庆贺 王义宝

 

摘要:

课题立项以来,经过课题组近1年的研究工作,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课题组成员深入行业、企业及学校调研,并根据国家中职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研究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策略,开发基于生产过程服装专业实训课的提质培优渠道,建设高校课堂,提升服装专业工艺课的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争创建设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上世纪90年代,德国率先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融合,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成功构建“双元制”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两大阵营,两者有机合作,在学校学习理论,操作技能由企业师傅“带徒式”培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融合,培养大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经验在本世纪初全面普及推广。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有三种,即企业主题式、学校主题式、校企合作主题式。日本、美国、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主题式,新加坡则是学校+专业车间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式;新加坡则是教学工厂式;德国、奥地利则是以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模式;中国、法国则是学校主体式,学校+企业实习。这些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决定了职业学校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主体。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2004年教育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适应经济发展,相继出台若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助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经历了“国示范”、“省示范”校建设,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与资源改革如火如荼,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订单培养、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等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大有提高。

知网高级检索学术期刊主题:服装专业实训课教学,有6篇学术期刊论文,没有实践所到研究成果,分别是潍坊市经济学校刘蕾老师《浅析中职服装制作专业的教学方法》、合肥服装学校姚俭《皮山职高服装专业实训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严晓燕《实践与理论并重 提高服装制作实训课质量》;威海职业学院徐春景《高职服装专业实训课教学的几点尝试》,又高级检索关键词:实训课 实效性,只检索到6条结果,并且是数控、电工、兽医、计算机等专业的研究,没有检索到服装专业实训课方面的研究。共同之处探讨改革实训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理实一体教学。但是,由于服装专业特点,一件成品,从款式设计、面辅料的选择、制版、裁剪、试缝到投入生产,流程繁多,技术复杂,时间之长,用场地、设备种类也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设计实训内容、实训流程的设计与管理、科学分配时间等,提高教学的质量,值得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深刻思考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出让《服装制作工艺》课堂有序高效的教学方法、途径和手段;

2.提出在理实一体专业教学中的全员育人的意见,制定德技并修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案;

 3.推动德技双修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促进服装工艺课程有声的、动态的、共享的资源建设;

4.初步形成社团发展带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教学理论,完善学校服装专业社团的发展,带动学校其它社团的发展;

5.全面推进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契合度,让生产进入课堂,让课堂走进厂房,形成生产订单+项目任务的活页式教案;

5.促进本组教师技能和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6.提升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更新升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让《服装制作工艺》课堂有序高效,燃起学生学习服装工艺课的热情,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服装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同时对实现学校争创高水平、高质量的职教新高地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有声的、动态的、共享的资源的建、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敬业守信,让学生成为德技双修的优秀技能人才,为技能型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完善学校服装专业社团的发展,带动学校其它社团的发展,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4.加大产教融合的契合度,让生产进入课堂,让课堂走进厂房;

5.带动区辖域内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为我校其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本课题研究既是服装企业、行业人才的需要,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课题研究对巩固省示范学校建设和山等省高水平学校建设都有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实训课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为学校其它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思路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的提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整理、问题分析研究、制定策略(课程评价细则;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服饰设计与服务社团章程、管理办法、评价标准 ;优选课程内容,编制教材、制定微课视频;确定合作企业,设计产教融合的方案。实训设备更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策略探究与验证成果总结、分析、反思完善策略结题。

(2)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看搜索相关知识,了解研究国内外关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服装工艺制作课程质量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几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预测,当前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访谈法:对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名师、优秀毕业生、在校生等人员开展多层面访谈,深入了解服装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发展,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情况;

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类学校发放问卷,借助网络,QQ/微信问卷调查,然后统计分析,找出问题;

座谈法:举行专业任课老师、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企业人员、学校相关领导,找出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行动研究法:利用国家、学校的政策、规定,结合现有条件、设施推动质量提升策略,边实践边反思、完善;

案例研究法

首先是对适应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案例的研究,然后是对试验班级开展策略模块化实施的案例研究,接着是开展蹲点型的案例研究。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案例的开发、学生、教师个案分析和积累;

经验总结法:依据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视频资料,积累过程材料,为研究成果的鉴定、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五、中职服装服装专业实训课现状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校服装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招生机制造成学生的生源质量有点差,属于所在系部唯一的一个技能班,其它的专业班级都为三二连读班,中考成绩要好很多,学生的成绩差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太优秀。同时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爱玩、好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基础差,另外,因受手机、游戏、网络等的影响,学习热情和动力下降,不能认真细致,吃苦耐劳,学习能力逐年下降,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再者,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作为专业实操课班额过大,专业教师就不能精准到位指导,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阻碍明显。

二)专业课时

在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历史课,加大了体育课,思政课程的比例;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明显减少。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训练习是服装缝制工艺课程质量下降的又一因素。

三)教材内容

现在服装专业实训课(以服装工艺课为例)用的教材图示复杂不立体,文字太多,而学生大多文化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没耐心看课本内容和读图,更不愿去认真研究,造成很多步骤读不懂,看不会。教材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款式更新慢,不能把最新的技术、方法、标准更新进教材里,造成学生上岗后无法适应企业岗位技术要求。3.教材没有从专业职业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仍拘泥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服装生产企业岗位工作对接不够紧密,课程不能体现工作过程导向,对职业行动领域里工作过程的职业活动、工作任务不明晰,不能凸显产业生产过程性的职业结构,使得学生就业上岗后企业还得重新进行岗位培训,这是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是学习与企业人才对接的失败,这也充分说明专业实训教学没有实效性。

四)实训条件

一方面与服装专业实训课配套的实训设备老旧、常出故障,延误课程进度,影响作品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满足企业先进设备操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出现学业与产业脱节现象。另一方面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基本沿用传统的课堂示范讲练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师在示范过程只能让小部分学生看清楚,班级学生人数多就得分组演示,这样既无法维持课堂纪律,又延误课程进度;二是学生基础差,理解力和记忆力不强,往往老师操作演示讲解完了,学生自己制作时很多步骤就忘记了,演示步骤不能循环回放;教师的辅导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段内全员覆盖,对于单纯的技术操作都不能从容地完成,更不要说设计其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课堂,基于此种情况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再一方面就是缺少与1+X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相匹配的实训设施与不断更新的软件技术,造成学生证书通过率达不到100%,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当代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数码技术的发展。

五)校企合作

因国情与办学机制所致,不管是国企、私企还是合资、独资企业都是效益为先,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只是停留企业接收学校输送人才的层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不够灵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没真正做到按计划企业与学校交替学习、实践,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工学交替。而没有定期的轮岗实习,学生所学技能就不能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强化,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

六、中职服装专业工艺实训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

在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的背景下,专业教师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以上学校本专业原有的教学问题改进更新,以课堂为主阵地,我们研究团队同企业领导,技术骨干一起积极探讨基于生产过程的中职服装专业实训课提质培优的实效性策略,创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实训课程

根据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基于典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现代服装企业职业活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工作任务(项目)进行整体化的分析设计。通过对我国服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回访统计,分析服装企业和服装相关的部门岗位设置及工作内容情况。通过对服装企业典型任务分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将知识与技能融合,跨科目整合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项目为引领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与工作项目的任务密切相关,课程中涵盖多个工作项目的任务,以典型工作项目引领,构建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实训课程,实现学习内容的理实一体,使课程与岗位有效对接。课程遵循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串行结构的工作过程编排序化,每个学习领域按照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以项目、任务、案例、产品、设备、现象……设计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间为内容相当(相近)的平行或具有一定梯度的递进关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分析服装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需要设计、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凸显工作过程在课程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按工作岗位不同划分项目任务,尽可能让学生早介入企业生产的大环境,融入服装企业实际工作实践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由“学习者(学徒)到工作者(企业员工、师傅)的角色转换”,充分提升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毕业即上岗,学校与企业达到无缝衔接。

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我校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精神和企业产业变革对人才的新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服装专业实行 “两主体,三学段,早介入,校企耦合,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企业和学校。签订长期固定的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学习、比赛、证书考核的场地、设施与技术支持;学校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企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实现校企的有机融合。“三学段”是指文化与专业基础项目学习学段、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学习学段和顶岗实习学段。“早介入”指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早去合作企业进行行业岗位认知--识岗,了解服装行业发展与企业生产情况,以此提高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校企耦合”是指每学期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去学校的合作装企业或学校的产教融合生产基地进行岗位体验--轮岗。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定岗,以此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岗课赛证融通”指岗课、课赛、课征的相互融通,即课程充分融合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专业技能大赛标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等多项标准,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真正一体规划、一体实施。建立基于能力标准的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推进1+X的有机衔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

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实训课能高质量完成的必要保障,也是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重要条件。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要求,经科学的企业调研、论证、评估及可行性分析,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建设服装理实一体虚拟仿真实训室。实现:1.实时教学:服装工艺仿真虚拟教学系统由实时同步画面传送至学生端无延迟教学、屏幕广播、实时教学录制等功能,解决了传统小组围观重复式教学的难题;同时支持自定义添加上传课件,存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更加便于积累课程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备课以及信息化应用,有助于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2.网络教学:学生端可在局域网内观看实时教学画面,同时教师可自主调取之前录制好的视频课件进行回放,学生可观看教师端上所有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VR、数字3D,虚拟仿真等软件系统把工艺操作过程简单化,工艺流程形象化,示范讲解持续化,生产过程数字化、枯燥的内容兴趣化,课堂教学过程依托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能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促进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优化教学资源,创设高效课堂

1.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训项目活页式教材。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融入模块、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编写理实一体专业教材。要求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突出课程的任务性、项目性和跨界性特点,编写基于工作项目有梯度的综合实训训练项目教材。按企业生产任务订单式编制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强化行业指导,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材建设,实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材内容,反映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职业技能等标准、技能大赛内容,做到“岗课赛证”融通。目前完成了《服装设计、制板与工艺一体化实训教程》。

2.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优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微课、教学录像、在线精品课程、生产实际教学视频案例,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等,甚而开发虚拟教学软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帮助,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目前,课题组已完成必修学习领域课程的教案、课件、试题、教学光盘等资源建设并上传学校校园网智慧平台,以便师生查阅使用。

3.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设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4.计教学“双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双环境”。实训室分两类,一是独立完成学习(工作)任务车间,学生在实训车间依据课堂所学理论进行技能基本训练;二是按工厂流水线建设实训车间,学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或批量产品的生产---校内实训,即校中厂,让企业走进课堂,课堂中有生产,让学生在车间体会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锻炼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实现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也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力度。

将专业实训任务具体化,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进行“学习情境”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凸显“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就是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在课程具体教学中实施“三阶段、六环节、八步骤”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三阶段即示范(教师领着学生做)、巩固(学生协同做)、考核(学生独立做),六环节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八步骤即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任务分析、知识储备,合作探究、制定方案,要点示范、学做学练,强化训练、巡回指导,成果展示、检测评价,知识延伸、能力拓展,课堂总结、材料归档。根据不同实训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恰当的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借助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实物展示、实际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五)成立服装专业社团,强化专业辐射

组织建设的专业性较强的服装与美饰社团、服装表演社团、服饰数码设计社团、服装常用设备维修社团、服装陈列设计社团等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型社团,吸纳全校服装爱好者及服装专业想拓展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同学。社团开设时间为每周二下午三节课和周一至周四的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专业教师为社团总指导老师,专业技能扎实的服装专业学生为社团的辅导员。学生在社团的辅导中,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应提高,个人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为人师的感觉能增加他们的自信,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带动更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社团服务的宗旨是努力提高服装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为全校师生做服饰修补、美化等服务。社团服务可以外延到社会单位、辐射到村镇社区。如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合作企业完成部分订单任务的加工生产,不仅可以吸收企业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资金,既赚取部分社团活动经费,还加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让学生的专业操作技术因高强度的磨炼而飞速提升。利用周末,带领学生社团走进社区,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缝补衣物、收纳整理服饰、内务,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社会价值、专业的重要性,增强自豪感,感知自身价值,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和社会的关爱,更努力地学习专业技能。社团是课堂的补充、知识的拓展,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审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服务于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培养,同时也扩大了服装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六)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深对接。技能大师的工作室的核心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打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对接。学校与合作企业对接,让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能手走进校园,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帮扶教师,指导学生,给学生讲授企业先进的技术、理念、文化、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细致的培训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按学徒制的模式,每位大师招2-3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徒培养,与专业老师一起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小能手”,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级服装专业赛事,全国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技能大赛,并以赛促学,“小能手”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引领指导班级和社团其他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也以大赛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完成高品质的作品或样衣的制作,使服装工艺课的教学成效快速提升,也让学生能快速成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的零距离接轨。

教师培训学习,深入企业锻炼。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细则、制度、管理办法及教师成长建设方案,为校企深度合作、专业教师企业锻炼与业务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成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训,外出参加教学能力和主要技能培训,专业教师轮流或暑期带学生企业实习,参与车间生产,与企业领导、技术转接、技术骨干商讨课程体系与实施情况,同时搜集材料,学习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增强理论认知和综合素养。

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根据学校制定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聘请合作企业技术厂长和技术骨干(昊宝服饰业务经理宋瑞霞、山东太阳鸟服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朝刚、临沭福利制衣有限公司经理冯春、国人西服技术总监李嘉辉、迪尚(临沂)服饰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上官修睿,嘉敏制衣公司的卫敏,临沂盛装商贸有限公司的刘洋)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技术指导,邀请临沂职业学院教育科科长、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大赛总裁判长张文香,山东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大赛评委王金梅和全国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大赛总裁判长、北京服装学院刘娟教授来校指导服装专业技能大赛训练,从而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提升专业教师团队的技能水平,促进项目研究的实施。

  七)挖掘学习任务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材、教案、教学设计中,如服装的审美、服装的科技、文化、历史传承等的元素的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爱国情怀及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的传承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项目任务教学法、微课、慕课、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依能教学平台、超星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该课程所需态度、素质,培养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训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示范法、小组合作与分组竞赛法、一对一辅导法,集中讲评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弘扬“科学、规范、专注、敬业、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通过识岗、轮岗、定岗的任务实施,向他们传递安全规范的操作要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社团成员走进社区与村居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在奉献过程中既让学生有了责任担当与社会服务意识,又加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使他们自身的价值得以提升。通过各种专业技能赛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标准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

八)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机制

基于“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采用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有教师评价,社会评价,还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有注重综合素养的考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实行“学生德育千分制”考核办法,其中德育素养评价包含道德素养评价、职业素养评价、公民素养评价三块,通过实施学生德育千分量化考核办法进行过程性考核管理。依托千分制考核办法,建立服装实训课程学习多元化的考评细则,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轮岗和定岗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合作能力、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和节能环保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实现技能与德育的共同发展。

1.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进行评价,根据课程特点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从线下(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书面作业等)线上(话题讨论、作业提交、阶段性书面考核、线上活跃度等)进行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

2. 结果性(教学目标达成性)考核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知识应用等教学内容的考核,可采取书面考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

3.素质拓展领域考核与评价

素质拓展领域采取过程性考核,可通过技能大赛、社会实践、1+x考核题库、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是否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采取观察、谈话等方式进行。

4.岗位评价

成立由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考核组,以企业考核为主,主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5.增长性评价

在学习和岗位实习过程中实行阶段性的评价,根据学生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成绩、表现与之前的成绩、表现进行对比,进步较大的给予优秀等次的评价,给予相应量化赋分。

服装专业实训课作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学习项目,借助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和产教融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资源。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实现课程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技双修的高质量人才,对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及学校的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七、项目研究成效

通过本项目研究,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推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与实施,充实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校园文化,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学校产教融合中心的建立,更新了学校专业实训设施与软件、教学平台,提升了1+X证书的考核过关率及服装专业技能大赛的成绩,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达成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现了服装专业实训课的课程内容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整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训课课程体系建设以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全新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任务性与跨界性的特点,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其基本特色体现在: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六个体验:第一阶段接入企业参观实现认岗、知岗体验;第二阶段实训与实习,实现跟岗、轮岗体验;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实现顶岗、定岗体验。

通过研究明确了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两主体,三学段,早介入”校企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专业实训课双环境的教学情境;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理实一体的实训活页教材;以工作工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实施项目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做中教,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体现现代教学新思想、新思路。

2.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改善更新了教学设施,与市场信息、技术同步,实现了育人与企业的零距离差距,并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促进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编制完成的《服装设计、制板与工艺一体化实训教程》教材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大大充实的了教学资源库,能实现线上资源共享,对整个区域内的服装专业教学提升都有积极的意义。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对20级、21级和22级服装班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评、岗位实习和对口就业比较,学生综合成绩比往届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口就业率提升15%左右,达到95%以上,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受到合作企业好评;1+X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考核过关率也达到了100%;服装专业社团的社会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群众一致好评,为今年的暑假招生做了最好的正能量宣传;同时的专业社团的 建设也带动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现在学校各系部专业社团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学生在各级技能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2022获得市一等奖,省三等奖,2022年1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学生,今年有2名学生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和优秀班干部。

3.有效促进了校企融合深度发展和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为有效推进服装专业实训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学校聘请企业人员为专业教师,建设学校校内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校企合作的推进更加凸显了专业教学实施中的“五化”特色,即实训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介入企业认知体验与岗位实践的梯度化、资源共享最大化,实现学生介入企业实践的“三岗”(识岗、轮岗、定岗)梯度体验,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

4.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团队成长

通过对本课题即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服装专业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施,对教师研究团队理论素养和实践提出更高要求,为有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实践指导,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同配合的项目研究团队组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教师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参加教学研究、专业技能大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在线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努力学习最新版本的教学软件,如3D、虚拟仿真等的使用,相应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现代信息化手段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2022年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有2名教师获省技能大赛优秀辅导奖,2人县教学能手,1人市教学能手称号,人获评沂蒙名师,课题研究团队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通过研究建立了一支理论知识全面,技能过硬,由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优秀的教师团队。

5.基于工作中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实施为校内其他专业和兄弟学校专业课程质量提升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八、不足的问题

1.研究时间紧张,只编制了一本理实一体的实训校本教材,有待继续开发编制其它的校本教材。

2.实训条件还需继续完善升级。

3.校本部的产教融合中心正在筹建,还没进行正式运营;

4.课堂的生产车间受学生技术水平的影响不能完全复制企业的生产线,这对实训的时效性略有影响。

九、下步工作打算

1.项目研究随产业发展、任务过程的变化及时更新和深化。由于课程具有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本项目研究涉及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实训条件等会随信息技术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改造等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和要求,因此,项目研究需瞄准产业发展变化再研究、再深化、再完善。

2.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进一步拓展和加强。要继续完善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创新产教融合,引厂驻校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而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解决单纯的来料加工弊端,让学生体验足不出校的服装企业生产全过程,如此,将更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

3.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要注重教师全员培训,强化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打造结构合理、技能过硬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重视开发教学资源,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推进实现网络互通、资源开放与共享。

十、主要成果

一)课题成果形式

1.实践性、应用性成果:

基于产品类别和生产过程,整合专业实训内容,编写与操作任务相对应的活页式教案;

根据专业特点,创新实训课教学模式,制作有声课件教学资源;与提质培优策略。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课程思政的设计教案;

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心得,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评价的调研报告;

定期举行社团作品展,发展服装美饰社团与服装表演社团,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生的专业兴技能,带动学校其它专业社团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2.理论性成果:

课题成果为论文、教学资源主题素材、课题研究报告。通过本课题研究,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德艺双修的技能型人才,有力的促进当地及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推进专业实训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创建山东省高水平建设学校提供帮助;教学内容来自于服装企业一线,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是值得推广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校内外服装专业及其他专业实训课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主要建树及创新

1.“两主体,三学段,早介入,校企耦合,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理实一体的实训手册式教材。

3.“双环境”的育人环境。

4.服装专业社团的开展对教学的助力和社会价值。

5.“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6.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7.课程资源的丰富和信息化技术下的高效课堂。

8.“三阶段、六环节、八步骤”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理念的转变。

2.编写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理实一体的实训校本教材,推进更多校本教材的编写。

3.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有待于推广和深入探索。

4.“三阶段、六环节、八步骤”的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创新。

5.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层合作,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6.教学项目的内容来自于服装企业一线,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是值得推广的;

7.课题研究实施,对本校的其他专业课程架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8.本课题研究可推进学校改善专业实训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其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效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9.课题研究实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

10.该课题研究结题,课题成果可在我校乃至全市中职学校倡议推广,发挥更大引领、示范作用;

11.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十一、参考文献

[1]陈畅足.“双精准”视域下中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观察.2020,(06):117-119.

[2]谢春辉.中职服装工艺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福建轻纺.2022,(08):62-63.

[3]曹慧超.“工匠精神”在中式服装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河[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4]陈冬梅.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服装缝制工艺的路径研究[J].科教资讯,2021,(07):127-129.

[5]郑江林,郝未来.中职高水平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职业,2021,(12):66-68.

十二、附录

1.发表论文

202307121528145379.Jpeg202307121528144141.Jpeg

 

202307121528147299.Jpeg 202307121528145520.Jpeg202307121528148688.Jpeg

 

202307121528141855.Jpeg

 

 

 

 

 

 

 

 

2.课题研究、校企合作

202307121528143051.Jpeg202307121528143533.Jpeg  

企业专家来校指导

202307121528141927.Png  202307121528146878.Jpeg

太阳鸟限公副经理刘朝刚授课         昊宝服饰公司部长宋瑞霞来校讲学

202307121528149672.Jpeg

技能大师服装专业老师在专业探讨

 

 

202307121528141758.Jpeg

 

 

202307121528146839.Jpeg

 

 

 

 

 

 

 

 

 

教师企业实践

 

 

202307121528144557.Jpeg202307121528142037.Jpeg

 

 

 

 

 

 

 

 

202307121528149455.Jpeg202307121528142710.Jpeg

 

 

 

 

 

 

 

 

 

 

 

学生介入企业实习

 

 

 

3.技能比赛和社团

202307121528143686.Jpeg202307121528146763.Jpeg

 

 

 

 

 

 

 

 

                    技能比赛

202307121528143995.Jpeg202307121528140145.Jpeg                    

 

 

 

 

 

 

 

 

 

                                   

    服装表演社团练习                     新建的服装专业微机室

 

 

 

 

 

 

 

 

 

 

 

3.问卷与实践

202307121528147337.Jpeg202307121528148099.Jpeg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